七碗茶

当前位置: 茶网 > 茶叶文化 > 茶艺茶道 >

阮浩耕:茶艺是玩出来的 玩是需要学的

时间:2010-03-19 15:47来源:茶网 作者:七碗茶 点击:

关键词:

描 述:来到柳莺路上阮浩耕老先生的家,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。书房虽不大,却极洁净。阮先生招待来访者的,自然是茶,但这茶却是曾闻其声未见其面的一种:武夷岩茶。泡来一闻,感觉像极了艾灸的焦香味,橙黄色的茶汤味道很醇厚。 为烘托气氛似的,阮先生拿出一只在日本买的香薰炉,点燃,在放香薰精油的地方放了一撮岩茶,慢慢烘烤。聊天也在悠悠茶香中进行。 玻璃杯、紫砂壶及盖碗 懂茶艺的人,一定有常常把玩的茶具,阮先生的茶具有三种。其一,五六把一直精养着的紫砂壶;其二,一套特制的瓷盖碗;其三,可以温茶的玻璃杯。 对玻璃杯,阮先生没有过

来到柳莺路上阮浩耕老先生的家,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。书房虽不大,却极洁净。阮先生招待来访者的,自然是茶,但这茶却是曾闻其声未见其面的一种:武夷岩茶。泡来一闻,感觉像极了艾灸的焦香味,橙黄色的茶汤味道很醇厚。

为烘托气氛似的,阮先生拿出一只在日本买的香薰炉,点燃,在放香薰精油的地方放了一撮岩茶,慢慢烘烤。聊天也在悠悠茶香中进行。

玻璃杯、紫砂壶及盖碗

懂茶艺的人,一定有常常把玩的茶具,阮先生的茶具有三种。其一,五六把一直精养着的紫砂壶;其二,一套特制的瓷盖碗;其三,可以温茶的玻璃杯。

对玻璃杯,阮先生没有过多解释,平时要边喝茶边写作,忘我时,茶汤也凉了,尤其是冬天。于是友人送了一只大约用来为婴儿奶瓶保温的电热饼,解决了喝凉茶的问题。玻璃杯就是为配上电热饼而专门买来的。

看那几只茶壶圆润光滑的模样,就知道主人是花了工夫的,包浆都出来了,玉一般晶莹。一只上刻着“2009·中国·浙江绿茶大会马来西亚国际茶文化协会访问团”的字样,阮先生说:我这紫砂壶,倒也不在乎是否出自名家之手,价格高低,因为是马来西亚的老朋友特制的,专门到杭州来送给我的,所以很有纪念意义。有的上面还刻了我的名字。每天晚上泡好喝好,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洗、摩,表面就慢慢有了光泽,因为水的不断浸润,到了一定年限,包浆就自然而然出来了,就像那广告词上说的,女人的美丽是由内而外的。我这些壶玉一般的光泽,也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。记者偏要问个究竟:您最喜欢哪一只?阮先生扫视了一遍,说:都喜欢。

最特别的要数那套阮先生自己设计请人烧制的盖碗了,是专门用来喝绿茶的。白瓷盖碗的边缘多了一个注水的口子,口子下端有一道有七八个小孔的瓷滤网。盖碗还配了两只小碗,当绿茶在盖碗内冲泡好之后(一分钟左右),可以通过这个口子注入两只小碗,茶汤分离,非常科学实用。说起为啥要用盖碗泡绿茶,阮先生起身翻出一本书,里面讲到鲁迅先生在《喝茶》一文中写道:“喝好茶,是要用盖碗的”,“泡了之后,色清而味甘,微香而小苦”,且“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”喝的。哦,原来不喜欢玻璃杯这种“没有文化含量”的茶具泡西湖龙井的阮先生,不但支持“盖碗泡好茶”的观点,而且还亲自设计了这种既能看茶之外形,又能观茶汤之色,喝起来还十分方便的新型茶具,实在是“会玩”啊!

茶、佳肴与古今茶宴

阮先生还有一绝,就是对古代茶宴的考证和对今时茶宴的定义。

阮先生说,茶宴的名称,唐诗里就出现过。只不过那时是以干鲜果品和茶为主,会友联谊、吟诗品茗为目的。陆羽之后,茶宴之风更甚。到了宋代,茶宴由诗文雅集过渡到了诗画雅集,上至皇帝宋徽宗,下至和尚文士,都热衷于饮茶作画,谈经论道。明后期至清中期,是中国的文人最享受生活的时期。朝廷政治腐败,文人找不到出路,于是把聪明才智都用到生活上,现在饮茶颇为讲究的茶的品种,泡茶的水质、温度,茶具等,都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。近现代流行于文艺界、工商界的茶话会,也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聚会形式。柳亚子在上海举办过一个文艺茶话会,不定期在饭店或茶馆举行,各人自己点茶、吃点心,无人做东,似学西洋做派,实行AA制。

前些年杭州兴起过茶宴,基本在餐饮行业里盛行,采取的不是将茶叶做到菜里面去,就是将茶汁烧到菜里面去的形式,有些有创意,有些就显得勉强。阮先生说,我认为茶宴就应该是:茶是好端端的一杯茶,关键是与什么菜搭配。他举了个江南会曾经设计的茶宴,头篇:狮峰龙井(绿茶)配广式鲈鱼、龙井虾仁(清淡);中篇:凤凰单枞(乌龙茶)配咸肉烧笋、红焖牛腱(适当油腻);尾篇:正山小种(红茶)配定胜糕(甜点),感觉非常到位。他说,这与西方不同的葡萄酒搭配红肉、海鲜是同样道理。他认为,乌龙与海鲜,普洱与肉类,绿茶与清淡菜式,红茶与甜点的搭配也很完美。而把茶叶茶汁做到菜里面去的思路,就很难把握。你用三级四级茶叶去烧佳肴,弄不好菜品都被破坏了;而拿特级狮峰龙井烧到菜里面,又破坏了茶的本味——单独泡的时候连水质水温都那么讲究,烧起菜来就更不好掌握。

从古玩到今,茶宴的历史倒真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玩家攻略。

茶技、茶艺和茶道

阮先生最近在看一本名为《哥德堡号再生记》的书,非常推崇瑞典人的创意精神。1745年9月12日,瑞典歌德堡号大商船满载来自中国的财宝,在抵达家乡海港时触礁沉没。200多年后,人们开始大规模打捞歌德堡号,又利用现代科技结合古老的造船工艺,复制出了一艘古色古香的帆船。这艘新的歌德堡号再次下水驶向遥远的中国。当它回国时,正在访问瑞典的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它的返航仪式,并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·古斯塔夫一起登上了哥德堡号。阮先生认为,这是把历史激活的一种“玩”的方式。中国的茶文化,也有一个怎样激活的问题。前面说的茶宴是一个点,可以利用来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的文化消费模式。因为茶文化的消费,相较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作为农产品的茶叶和工业产品的茶饮、食品、保健品、日用品等等来说,发展潜力巨大。

阮先生透露,杭州有不少玩家会专门去云南、福建等地寻找自己喜欢的茶叶,紫砂壶、茶杯等都自己设计再送去宜兴、景德镇订做。玩本身是没有功利的,玩是为了丰富生活和个人的愉悦而已。但玩还是要好好学一学的。比如,喝茶有喝茶的技能,首先要懂茶,能识别茶,泡出好茶;其次是喝茶的艺术,喝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,包括听音乐、吟诗作画以及环境的营造;最后是茶道,体悟人生的境界,生命的状态,生活的哲理,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哲学的境界。想当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,是一个没有朝廷俸禄的小官,日常生活都成问题。朋友给他一块地,他却先用来种茶玩,而不是种植可以果腹的稻米。因为,即使家里穷困潦倒,即便自己是戴罪之身,茶对他来说,是一种精神上的滋润,也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生活习惯。平日里粗茶淡饭足矣,精神享受却必不可少。之后的陆游、白居易等名家有相似境遇时,他们的反应也很相似。

“茶的确是有道的。”阮先生凝视窗外,淡淡说道。

加工、拍卖与收集整理

自古稀之年起就把所担任的各种职务全部辞掉的阮先生虽看淡名利,每日蛰伏于小书房看书、写字,过着心无旁骛的退隐生活,但内心对茶的热情并未消减。他告诉记者,关于龙井茶,他准备给杭州市政府写建议,有三条:

其一,龙井茶的栽培、加工,要更加生态、精致。西湖龙井本身不可能无限扩大面积,所以要把已有的资源用足。建议可以上种梅花下种茶,不用担心龙井茶吸收阳光不足,因为茶叶本来就喜欢漫射光。为啥云雾茶的品质好?因为在高山上太阳是透过云雾照到茶树上的。要为龙井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,不同高度、不同区块要细分,包括土壤、茶树品种等也要细分,向奢侈品(可能称谓不是很妥当,阮先生说)方向发展,不求数量,只求高品质。

其二,龙井茶要走拍卖的道路。这不是手工炒个200克500克,拍卖10万20万的那种作秀,而是正儿八经的拍卖。让种植西湖龙井的茶农、茶叶公司等把茶叶交给拍卖公司,由拍卖公司请专家来评定等级,然后有多少拍卖多少。清明前的西湖龙井是有量的,500斤左右吧。西湖龙井真假优劣的评定是非常专业的,不是教消费者几招就能辨别清楚的,所以应该由专业人士来鉴定。

其三,把历史上有关西湖龙井的资料尽可能地收集、整理、出版,至少从唐代开始吧,要从文人诗词、笔记、地方志、文献、书画作品等中去收集,这也需要诗词书画专家来做这个工作。

阮先生把自己的想法一一道明后,再三提醒记者,提到他时,可用“资深茶文化研究者”来介绍,不要另加溢美之词。记者唯有谨记阮先生的“说法”,写下这篇聊天记录以再现一位热爱西湖龙井、潜心茶文化研究的老者的热忱。

阮浩耕,一九三八年生于浙江绍兴。曾任《茶博览》主编。著有《龙井茶及其它》、《立体诗画》、《茶馆风景》等,主编《中国茶文化丛书》、《中国茶文化系列》、《茶之初四路》,合编《中国古代茶叶全书》、《爱茶者说》,合著《纪茗》、《西湖寺观》、《西湖天下景》,参与编写《中国茶经》、《中国茶业大辞典》等。

(责任编辑:七碗茶)

标签: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